牀母記號鼓譜超詳細教學 | 美秀集團牀母記號鼓點解析 | 新手必學牀母記號鼓譜
最近在練團室常聽到有人討論「床母記號 鼓譜」,這首美秀集團的經典作品真的超適合拿來練鼓的!今天就來跟大家分享一些打這首歌的小技巧,還有整理好的鼓點分解表,讓想cover這首歌的鼓手們可以更快上手。
這首歌的鼓點其實很有層次感,從前奏開始就帶著一種迷幻又帶點民俗風味的節奏。主歌部分是用比較輕的節奏組,到了副歌就要把力道放出來,特別是那幾個過門的地方要打得乾淨俐落。中間有一段solo前的過門特別精彩,建議可以先放慢速度練習,等肌肉記憶建立後再加快。
段落 | 節奏型態 | 重點技巧 | 難度 |
---|---|---|---|
前奏 | 16分音符碎拍 | 右腳踩鈸要穩 | ★★☆ |
主歌 | 輕拍backbeat | 軍鼓輕觸感 | ★☆☆ |
副歌 | 強力4拍 | 底鼓雙踩要準 | ★★☆ |
間奏過門 | 三連音組合 | 左右手交替要流暢 | ★★★ |
尾奏 | 漸慢處理 | 情緒收放要自然 | ★★☆ |
練習時可以先把歌曲拆成幾個段落來練,特別是那個三連音過門真的需要花時間磨。建議先用節拍器從慢速開始,等完全掌握節奏感後再跟著原曲速度打。另外這首歌有很多細微的動態變化,像是某些小節要突然收力道,這些細節都會影響整體聽起來的感覺。
鼓組的調音也很重要,因為這首歌融合了搖滾和民俗元素,軍鼓可以調得稍微緊一點,讓攻擊性強一些。鈸片選擇上建議用中等厚度的,太薄的鈸片可能會被吉他音牆吃掉。如果是在小型live house表演,記得要控制力道,不然很容易就蓋過主唱的聲音了。
最近好多朋友在問「牀母記號鼓譜怎麼打?新手必學節奏教學」,其實這個節奏超適合剛開始學打鼓的朋友練習!今天就用最簡單的方式來教大家,保證看完馬上就能上手打看看~
首先要知道牀母記號的基本節奏型態是「咚 噠 咚咚 噠」,這個節奏在台灣的廟會和陣頭表演中很常見。建議新手可以先從慢速開始練習,等熟悉後再加快速度。記得打的時候手腕要放鬆,不要太僵硬,這樣聲音才會自然好聽。
下面這個表格幫大家整理出分解動作:
拍子 | 1 | 2 | 3 | 4 |
---|---|---|---|---|
右腳 | 踩 | – | 踩 | – |
右手 | 打 | 打 | 打 | 打 |
左手 | – | 打 | – | 打 |
練習的時候可以先單獨練右腳和右手的配合,等穩定了再加左手進來。建議每天花個10-15分鐘重複練習,大概一個禮拜左右就能打得很有感覺了。如果覺得單調,可以搭配手機的節拍器APP來練習,設定在60-80BPM的速度最剛好。
打鼓最怕的就是急著想要馬上打好,結果姿勢都跑掉。記得要從慢速開始,把每個動作都做到位,等肌肉記憶形成後自然就會越打越順。遇到卡關的地方也不要灰心,休息一下再繼續練習效果會更好喔!
最近好多朋友在問「美秀集團牀母記號鼓譜哪裡找?完整版分享」,這首超洗腦的台語搖滾真的讓人想跟著節奏打鼓啊!今天就來分享幾個實用的管道,讓大家可以輕鬆找到完整的鼓譜,不管是新手還是老手都能玩得開心。
首先最推薦的就是直接上美秀集團的官方社群平台,他們常常會分享樂譜給歌迷。另外像是MuseScore這類樂譜分享網站也蠻多人上傳自製版本,不過要記得注意版權問題喔!下面整理幾個熱門的找譜方式給大家參考:
管道 | 優點 | 注意事項 |
---|---|---|
官方FB/IG | 最準確完整 | 可能要等官方發布 |
MuseScore | 版本多元 | 品質參差不齊 |
吉他社論壇 | 有教學討論 | 需要註冊會員 |
YouTube教學影片 | 可邊看邊學 | 不一定有譜面 |
我自己最常用的是在PTT的樂器版搜尋,那邊很多熱心網友會分享自己整理的譜,而且通常都會標註難易度。記得前陣子還有神人把整首歌的鼓點分解成超詳細的教學文,連過門技巧都寫得很清楚。如果想找更專業的版本,也可以去台北幾家大型樂器行問問看,他們有時候會進口原版的樂譜集。
另外要提醒大家,網路上流傳的版本可能會有錯誤,建議多比對幾個來源。特別是這首歌的節奏變化蠻多的,從前奏那個招牌的電子音效轉換到主歌的段落,鼓點編排真的很考驗技巧。我當初練習的時候就是先抓大框架,再慢慢把細節補齊,這樣比較不會被複雜的節奏搞混。
最近好多朋友都在問:「為什麼牀母記號鼓點這麼抓耳?節奏解析」這首歌的節奏到底有什麼魔力?其實這種讓人一聽就上癮的節奏,背後藏著很多音樂製作的小心機。今天就來跟大家聊聊,這種鼓點到底是怎麼設計出來的,為什麼會讓人忍不住跟著點頭。
首先,牀母記號的鼓點最特別的地方在於「反拍」的運用。一般流行歌的鼓點會把重音放在正拍上,但這首歌卻故意把重音往後挪一點點,製造出一種「拖拍」的感覺。這種節奏在台灣俗稱「拖油瓶節奏」,聽起來特別有律動感。而且製作人還很聰明地在某些小節加入切分音,讓整體節奏更有層次。
節奏特色 | 效果 | 範例段落 |
---|---|---|
反拍重音 | 製造拖曳感 | 副歌前兩小節 |
切分音運用 | 增加節奏變化 | 間奏部分 |
低頻鼓點鋪底 | 強化身體感受 | 整首歌持續出現 |
再來就是鼓組音色的選擇。你會發現這首歌的底鼓(kick)特別厚重,但又不至於悶,這種音色在夜店系統裡叫做「肥踢」,能直接打到聽眾的胸腔。搭配上清脆的小鼓(snare)和細碎的高帽(hi-hat),三種音色層次分明,讓節奏既有力道又不失細節。
另外一個重點是「留白」的藝術。仔細聽會發現製作人沒有把鼓點塞得很滿,在某些過門的地方反而故意空出半拍,這種設計讓節奏更有呼吸感。台灣的音樂人很愛用這招,像是頑童MJ116的很多歌也是這種套路,留白的部分反而讓聽眾更期待下個鼓點的出現。